脂肪乳是一种水包油型乳剂,主要成分包括油相(如大豆油、中链甘油三酯等)、乳化剂(如卵磷脂)、等渗调节剂(如甘油)和注射用水。它主要用于肠外营养,为无法经肠道摄取足够营养的患者提供能量。
脂肪乳的常用的制备方法包括:
两步乳化法: 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适用于大批量生产。第一步将油相和乳化剂混合,形成粗乳液;第二步通过高压均质机或微射流技术将粗乳液进一步乳化成微细的乳滴。
两步乳化法的详细操作步骤
1.配料: 按照处方比例准确称量油相、乳化剂、等渗调节剂和注射用水。
2.预乳化: 将油相和乳化剂混合,加热搅拌至乳化剂溶解,然后加入部分注射用水,进行初步乳化,形成粗乳液。
3.高压均质: 将粗乳液通过高压均质机或微射流设备,在高压作用下使乳滴进一步破碎,形成均匀稳定的乳液。
4.过滤除菌: 用除菌滤器过滤乳液,去除微生物。
5.灌装: 将过滤后的乳液灌装到输液瓶或输液袋中。
6.灭菌: 对灌装好的产品进行终端灭菌。
SolEmul 乳化增溶技术: 将难溶性药物增溶于油相中,然后进行乳化。
这种技术与传统两步乳化法的区别在于,它是将药物粉碎细化至纳米级别,或将药物与表面活性剂溶液直接高压均质制得的纳米品体,而后直接加入预先制备好的空白乳剂中,通过循环往复的高压均质,是药物从水相中,遂步渗透最终入至乳滴微粒的表面的磷脂分子层中,这种方法有效解决了药物油水相两不相溶的难题,基本能将药物全部打入磷脂分子层,大大提高和增加了乳剂的载药量,而且载药效果非常稳定持久。更优越的是它降低了其它辅助乳化剂的使用量甚至不用,减少体系中的组份个数,提高了乳剂的纯度。
干乳制备技术:将油相和乳化剂干燥成粉末,使用时再用水复溶。
脂肪乳是一种热力学和动力学不稳定体系,在储存过程中容易收到外界条件的印象,化学性质上发生氧化,酸败,分解等反应,物理结构上出现乳滴絮凝合并漂油分册等现象,使之在制备后无法长期保存。因此针对如何提高脂肪乳的理化稳定性,延长其存放时间这一问题,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有人提出了干乳这一概念并制备除了成品。迄今为止,已经研发出了很多制作干乳剂的方法,例如有吸干法、喷雾干燥法、减压蒸馏法以及最常用的冷冻干燥法等。
自乳化乳剂的制备: 将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混合,形成自乳化体系,遇水后可自动形成乳液。
1.乳化剂的种类和浓度:乳化剂的种类和浓度直接影响乳液的稳定性和乳滴的大小。常用的乳化剂有卵磷脂、大豆磷脂、泊洛沙姆等。
2.油相的种类和比例:不同种类的油相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质,影响乳液的稳定性和营养价值。
3.均质压力和次数:均质压力越高,均质次数越多,乳滴越小,乳液越稳定。
4.生产工艺和设备:不同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对乳液的质量有重要影响
因此说,脂肪乳的质量和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处方、制备工艺、设备和经验。要提高脂肪乳体的稳定性,就要从处方组成、制备工艺着手,对乳化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益求精的探索。
参考文献:李瑞强.大豆油脂脂肪乳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