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细胞壁是植物、细菌、真菌等细胞外层的刚性结构,主要由纤维素(植物)、肽聚糖(细菌)或几丁质(真菌)等成分构成,具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护内部结构和抵抗外界压力的功能。在生物技术、医药和食品工业中,常需破碎细胞壁以提取胞内物质(如蛋白质、核酸或代谢产物),因此发展出机械研磨、酶解法、超声波破碎、高压均质等多种破碎技术,其选择取决于细胞壁组成及目标产物的稳定性。
1.细胞壁的结构特点
1.1细菌细胞壁
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Peptidoglycan)构成,其结构坚固且具有弹性。根据染色特性,细菌可分为: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厚(含多层肽聚糖),并含有大量磷壁酸。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较薄(单层肽聚糖),但外覆脂多糖外膜,使其对破碎技术的抗性较强。
1.2真菌细胞壁
真菌的细胞壁较厚,主要由多糖、少量的蛋白质和脂类组成。
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Chitin)、β-葡聚糖(β-Glucan)和甘露聚糖(Mannan),结构比细菌更复杂,因此破碎难度更高。
*酵母细胞壁
酵母细胞壁呈典型的三层“三明治"结构,外层为甘露聚糖层,由分支状多糖构成,约占细胞壁干重的30%;中间层为蛋白质层,含结构蛋白和酶类;内层为β-葡聚糖层。此外,酵母细胞壁含少量几丁质(主要集中于芽痕处),其厚度约为25-70纳米,成分比例以甘露聚糖和β-葡聚糖为主,兼具柔韧性与稳定性。
*霉菌细胞壁
霉菌细胞壁结构通常分为4-5层,外层为混合葡聚糖层,厚且多孔,内层含网状葡聚糖骨架与蛋白质填充,最内层为纤丝状几丁质(高等霉菌)或纤维素(低等水生霉菌)层,形成刚性支撑结构。其成分比例随菌龄和生态位动态变化,如高等陆生霉菌以几丁质为主,低等水生霉菌则以纤维素为主。
1.3植物细胞壁
植物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Cellulose)、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和果胶(Pectin)构成,结构坚硬且具有多层性,能显著增加机械强度和抗压缩能力,需要更强的机械力或化学方法才能破碎。
2.1机械破碎法
高压均质法:其核心原理是利用高压使物料在通过狭窄缝隙时,受到剪切力、撞击力和空穴效应的共同作用,从而将物料中的颗粒或液滴破碎并均匀分散。
图1 高压均质机原理图
珠磨法:利用研磨剂(如玻璃珠、石英砂、氧化铝等,直径小于1mm)与细胞悬浮液在珠磨机内高速搅拌或研磨,通过研磨剂、珠子与细胞之间的相互剪切和碰撞作用使细胞破碎,释放出内含物。在珠液分离器的协助下,研磨剂被滞留在破碎室内,而浆液流出,从而实现连续操作。
图2 珠磨法原理图
超声破碎法:超声波破碎法是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时产生的空化效应,即超声波使液体形成微小气泡并迅速生长、闭合,在气泡闭合瞬间产生局部高温高压及冲击波和微射流,对周围细胞或组织等造成物理性破坏,从而实现细胞破碎、物质分散等目的 。
2.2化学与酶解法
溶菌酶处理:针对细菌细胞壁(尤其是革兰氏阳性菌),可特异性降解肽聚糖。
纤维素酶/几丁质酶:用于植物或真菌细胞壁的酶解,温和高效,但成本较高。特异性高,对细胞内容物影响小;适用于植物细胞的破碎,释放细胞内产物。
去垢剂(如SDS、Triton X-100):破坏细胞膜脂质结构,这种方法操作简单,适用于提取膜蛋白。
2.3物理破碎法
冻融法:通过反复冻融(通常在-80℃至室温或4℃间循环)在低温下细胞内水分结冰形成冰晶,体积膨胀导致细胞膜和细胞壁机械性破裂;融化时冰晶迅速消融,产生局部渗透压冲击进一步破坏细胞结构。该方法操作简便、无需化学试剂或复杂设备,对热敏感产物(如蛋白质、核酸)的活性影响较小,但破碎效率较低,适用于实验室小规模样本(如少量细菌、酵母或动物细胞)的破碎。
渗透压冲击:将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使其吸水膨胀,随后快速转移至高渗溶液(如1M蔗糖)或蒸馏水中,细胞因渗透压骤变而收缩,膜结构在反复胀缩中破裂。该方法温和高效,尤其适用于膜结构较脆弱的动物细胞或某些微生物(如革兰氏阴性菌),能较好保留膜蛋白的天然构象和活性,但需精确控制溶液浓度和转移速度,且对细胞壁较厚的样本(如植物细胞)效果有限,常用于实验室级膜蛋白提取或亚细胞器分离。
结语
细胞破碎是生物技术、制药和食品工业中的关键步骤。了解细胞壁的结构差异,选择合适的方法,既能提高破碎效率,又能保护目标产物的活性。未来,随着酶工程和纳米技术的发展,更高效、低成本的细胞破碎技术将不断涌现!
扫码加微信
移动端浏览